再婚家庭兒童抑鬱多 快樂較少

社會

發布時間: 2016/05/16 07:30

分享:

分享:

聖雅各福群會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經理王佩賢(右一)建議,再婚家庭應多製造「一家人」的回憶,營造健康家庭氛圍。右二為化名阿晴的再婚人士。(陳永康攝)

近年每3對新婚夫婦中,就有1對其中一方或雙方是再婚人士,但有研究發現,父母再婚的兒童出現抑鬱及焦慮徵狀較多,而快樂指數、自我原諒的能力亦較低,有孩子更抗拒與父母分享心事。

有協助再婚家庭的機構建議,再婚家庭要製造「一家人」的回憶,並在管教子女上分工合作。

本港的再婚比例從1991年的11.5%,上升至2014年的34%,聖雅各福群會灣仔綜合家庭服務中心與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正向教育研究室聯合研究,發現再婚家庭兒童的快樂指數較一般家庭的為低,分別是4.51及5.05,而焦慮及抑鬱指數亦較高。

研究團隊以問卷訪問了387個家庭,當中47個為再婚家庭,孩子介乎9至13歲。結果發現再婚家庭孩子與同住父母或繼父母的傾談次數顯著較少,每天都有與同住父親或同住母親傾談的,分別只有14%及16%,遠低於一般家庭的64%及85%。

研究又指,再婚家庭中的父母多採用體罰或責罵,惟採取教導、獎賞等正向管教方法,可令孩子的快樂指數愈高,內化問題亦會減少。

團隊又與3個再婚家庭進行深度訪談,當中有孩子的父母離異後不相往還,父親雖然再婚,不過孩子稱如果有心事會自己處理,既不會跟親生父親說,也不會跟繼母說;亦有孩子稱外婆才是最親、成為他的依附對象。

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郭黎玉晶指出,過去研究顯示本地中小學生中出現焦慮、抑鬱的徵狀的比例較外國高,而受訪的兒童正處於發展階段,需要父母、兄弟姐妹支持,否則會變得自卑,鼓勵正向教育以減輕問題。

團隊發現再婚家庭子女與父親傾談時間愈多、抑鬱徵狀亦愈少,城大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羅耀增指出,其他研究顯示父親有助孩子建立面對困難的態度、安全感,惟現代父親「顧得太多事」,誤與子女建立的是老師與學生的關係,建議父親多關心子女的感受。

聖雅各福群會為再婚家庭提供支援服務,其家庭及輔導服務高級經理王佩賢建議,再婚家庭應多製造「一家人」的回憶,營造健康的家庭氛圍與和諧的家庭關係,而繼父母在管教繼子女時因自己缺少「合理權力」,而通常不會做出較強硬的管教行為,再婚夫妻應在照顧和管教子女上合作,甚至是分工。

撰文 : 張美琪 經濟日報記者